最新消息:这场直播,向劳动者致以最“深”的敬意!
俗话说,上天难,入地更难。这个五一,我国的“深地工程”取得重大突破,亚洲最深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开钻:漠漠黄沙中,我国自主研发的人造金刚石钻头挺进地下一万米,我国深地油气钻井工程技术向万米超深层发起了“总攻”。
能够“啃碎”岩石、入地万米的钻头长啥样?
万米深处的石油藏在哪儿?超深油井会影响地球结构吗?
(相关资料图)
带着这些科学疑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挺进地下一万米》直播特别报道,以特殊拍摄视角和创新技术应用,全景呈现亚洲最深井开钻和“深地一号”获新突破两个新闻事件,总台央视新闻频道、央视新闻、央视网等多平台,推出“现场直播+一线探访+新闻特写+科普知识+短视频产品”全媒融合报道 。
直播期间,#亚洲最深井开钻#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达2.6亿次,#亚洲最深井在塔里木盆地开钻施工##深地一号超深井放喷测试点火现场#等话题连续冲上微博、快手等热搜,“劳动的画面每一帧都比电影震撼”短视频被全网置顶推荐……网友纷纷表示:“奋斗创造奇迹”“了不起的大国重器”......为中国工程点赞。
“现代土行孙”
地下“赶烤”
总台一直高度关注“深地工程”进展,在新闻报道中不断应用先进技术。但是怎样多角度立体呈现亚洲最深井的震撼实景?如何带观众看见真实的“地下世界”?怎么展现我国在尖端科研领域的深度探索?把专业性强、冷门知识多的重大工程的直播报道做生动做鲜活,这是特别报道的主创团队每个成员一直在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般来说,每向地下深入100米,温度就升高2摄氏度左右。地下九千多米,温度一般接近200摄氏度,普通的摄像头根本承受不住这种高温高压的“烤验”。
经过多番探索,主创团队发现油田里有一种独特的油管挂载式鹰眼摄像头。原本用于拍摄刚打完井的状态,方便工作人员检测,可耐地下数千米高温高压,只是从未在电视节目中使用过。
在大胆尝试下,这种鹰眼摄像头,最终成为特别报道的“秘密武器”,首次拍摄到了地下千米地层的真实影像,更让“现代土行孙”“遁地”有形,首次呈现了钻头在地下岩壁行进、钻头在套管中穿行的双重画面。
高清镜头下的“现代土行孙”,不怕黑也不怕深,不仅有先进的导航功能,可以实时传输信号,还能像“贪吃蛇”一样,把挖掘的岩屑带到地面。这也太牛了吧!
火火火火火
穿越机“火”了
如何认定一口井钻探成功?“放喷点火”了解一下。
百闻不如一见。在“深地一号”超深井放喷点火的现场,穿越机穿越熊熊燃烧的火线,实时记录了点火、天然气喷发及持续燃烧的震撼瞬间,首次让观众直击这种“大场面”。
不同角度拍摄到的放喷点火画面,视效壮阔,令人百看不厌。短视频“穿越机视角带你看现场”一经发布即成为热点。
测试油气流为什么要放喷点火,放喷点火怎么防火、怎么进行,如何根据火焰状态判断油气情况,一直让油气燃烧会不会造成浪费……在直播现场,记者解读放喷点火的关键问题,也科普了观众不太懂、想弄懂的科学知识。
递进报道中,记者还介绍了最新收集到的油气测试数据结果,展示采集到的油气样品,介绍不同石油颜色意味着品质和组成成分的不同,石油提取物还可以做成“防火材料”“口红”“棒棒糖”等“冷知识”。多样态的新闻产品,使得最有“深度“的直播充满知识点,科技感爆表!
轻量化 小快灵
技术定制显身手
高质量的新闻报道,离不开高水准的技术服务。《挺进地下一万米》特别报道的背后,是总台“核心技术要为精品内容生产布局”理念的生动实践。主创团队中的八位技术成员,从策划创意阶段就加入其中,根据导演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拍摄、制作及传输方案。
直播场景身处沙漠腹地,大型转播车无法进入,风沙、干燥等天气因素给现场的用电、信号传输带来了很大挑战。主创团队大胆启用了“小快灵”的融媒体轻量化制作系统。
轻量设备基座小,抗风能力弱。每次直播,工程师都要在机房房顶坚守,保证信号传输顺畅。
它规模小巧玲珑,信号回传效率快、模式多,还可与便携式调音台、高通量卫星迅速组合搭配使用,同时为大屏提供卫星直播信号、为小屏提供流媒体直播信号,为电视报道和新媒体的图文报道、短视频产品提供编辑素材。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型直播也必须主备路齐全。遥控镜头+备用切换台,时刻准备着......
此外,本次特别报道还使用了很多轻量设备来获取第一手声画资料。包括一体式单机、四轴稳定电影机、遥控云台摄像机、挑杆拾音话筒、纽扣式话筒等等,其中超90%是国产化设备,性能优良,不仅大大降低了设备成本,也高效保障了多种角度的拍摄,给观众带来更多层次的画面体验和视觉感受。
连续四天的大小屏报道,始终运用双场景联动,在总台央视新闻频道、央视新闻等多个平台递进报道工程进展和重要节点。以鹰眼摄像头、卫星航拍、穿越机等拍摄手段,辅以镜头和后期剪辑,延伸了直播报道的视觉空间,全方位、沉浸式展现了大国工程的磅礴气势。
用兵一时
练兵千日
《挺进地下一万米》特别报道,既是一次成功实践,也是一场有效探索。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以及精兵运行的制作方式,都给未来应用场景进行了经验积累。
媒体的竞争根本上还是优质内容的竞争,本次报道为一些基础设施较弱的野外地区的轻量化直播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比如海上、高山、沙漠还有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报道,有了轻量化直播的经验,记者到达现场后能够更迅捷地发出第一手报道,更快速抢占“源”新闻的“制高点”。
精彩背后都是精心的准备。营地停电后,主创团队仍在推演直播细节。
上天、入地、下海,一直都是人类探索自然的强烈而美好的心愿。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曾经的心愿正转变为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伟大壮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