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大学生跳出“寒门”后 路在何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年4月21日,郑州大学举办应届毕业生春季综合类双选会,毕业生寻找就业岗位。图源:视觉中国近期,名为《寒门子弟上名校之后》《大学毕业后,同学间出路分化为何那么大?》的报道引发了一定范围的讨论。这两篇报道源自学者郑雅君对中国南北两所顶尖研究型大学62名毕业生的跟踪个案研究,探析了大学生毕业出路的选择如何形成。
报道引发了广泛共鸣,是因为故事与访谈的背后,实则包裹着家庭背景或社会出身如何造成出路分化的现实议题,深刻又“戳人心窝”。不少人慨叹“要是我大学时就读懂这些道理,可能会少一些迷茫”,也有人坦言“明白差距所在后,我才能与自己和解”。
类似的经历与心态,出现在很多学子身上。他们可能是小城里闪闪发光的焦点人物,却在大学里平平无奇;他们可能是农村家庭拼尽全力“托举”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却在大学里听不懂课程、融不进集体;他们可能十八岁前都埋身于书山题海,在升学流动带来的环境剧变中无所适从。这些周折与迷茫,并非个例,而是很多人都曾经历过的结构性现象。
此前,关乎“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屡屡引人深思,但学子“跳出寒门”后,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同样值得全社会的引导与关注。
首先要认识到,弥补差距之路不会止于一场考试。郑雅君在研究中指出,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不具备精英大学中默认掌握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而撞上了“文化障碍”。小到听不懂老师同学们的交谈内容,大到职业规划、出路选择上的滞后。于是,很多人陷入“我怎么变得这么差劲”的自我拷问,或迷茫或自卑。比起从小被灌输的“考上大学就能有光明未来”,也许他们更需要知道“大学只是起点,并非终点”。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拥有的资源是不一样的,差距客观存在,而弥合差距绝非一场考试这么简单。明白了这个有些残酷却真实的道理后,他们才能从“是我不够努力吗”的自责中跳出来。
其次,外界评价体系越是难以掌控,越需要向内寻求意义。很多出身普通的学子进入名校后,可能会变成世俗评价体系中的“落后者”:成绩毫不起眼,社交圈层闭塞,在集体中没什么存在感,俨然一个“边缘人”。于是在很多节点上,他们倾向于“随大流”,拼尽全力只为了“不那么落后”,却疏于思考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实际上,优秀不是一种客观标准,而是取决于评价体系。正如郑雅君所言,一时的所谓“落后”并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感所在,并努力践行,不被评价体系“牵着走”。
看见“藩篱”绝非为了安心躺平,而是为了冲破“藩篱”。有些人担心,探讨结构性差距会不会让人失去斗志。实则不然,这些出身一般的学子本就是靠不服输、不认命才走到如今,自然明白“读书改变命运”的分量所在。
潮新闻 评论员 刘晓庆
标签: